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淡江大學
網站導覽
EN
登入
搜尋
最新消息
所務公告
活動與演講
徵才/實習公告
獎助學金
系所簡介
系所沿革
目標與特色
設備資源
所學會
畢業出路
畢業生就業情形
系所亮眼成就
系所成員
專任師資
兼任師資
行政人員
退休成員
專任教師駐校時間表
招生資訊
淡江大學招生資訊
甄試
招生考試
學士班學生先修碩士班課程規則
歷屆考古題
課程資訊
課程規劃
課程介紹
課程地圖
必修/選修科目表
修業規則
畢業流程
畢業學分數
論文發表及審核
論文提要口試及學位考試
企業諮商與員工協助方案碩士學分學程
課程表
規範準則
教育心理健康與科技碩士學分學程
課程表
規範準則
新生手冊
學術研究成果
活動成果
畢業論文
期刊論文
畢業所友出版品
系所資訊
論文專區
實習專區
相關資源
考照相關法規
考情訊息
相關系所
機構學會
學術網路
首頁
系所成員
退休成員
返回上一層
:::
退休成員
專任師資
兼任師資
行政人員
退休成員
專任教師駐校時間表
論文名稱
新冠疫情下社會心態的重構
年度
110
學期
1
會議開始時間
2021-10-01
作品名稱
新冠疫情下社會心態的重構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Mentality Under the Covid-19 Pandemic
全部作者
柯志恩
作品所屬單位
出版者
會議名稱
東西會通、飲水思源、多元包容、開創新局:社會科學的傳承與創新
會議地點
線上
摘要
Covid-19疫情的蔓延已超出過去地域主義的範圍,因世界同屬遭遇變成另類的全球化樣態,它所影響的面向從政治、經濟、文化到生理、心理與社會。疫情擴散造成的病徵被放大為人際間的污名標記,進一步從心理的認知基模到社會心態,均產生質變與量變。 全世界面臨自1930年代大蕭條後最大的不確定性,經濟的「負增長」,金融的「負利率」,民族主義當道造成主權意識高漲而產生的「負作用」,以及對未來不安而造成的恐慌、焦慮等「負能量」,均使世界有一大段時間會處於一個「負時代」,而牽動的人、制度、環境所顯現出來的疫情整體社會心態需重新建構,人與距離也需重新被定位。像當公眾的生命安全受到病毒的威脅時,人對距離的詮釋反映了自身的價值,如公共場合與人保持空間上的距離,這保持的是安全距離或是文明的距離?裡面涵蓋的是疏離冷漠,或是尊重及對他人負責的行動自覺?為有效控制疫情而採取侵入式的生物資料蒐集,在與個人的隱私權產生衝突時,我們是否該疾呼公衛利益是高於個人的身體健康權?因為隔離產生的實體距離是否讓人與人的親密關係仍能維持?當數位虛擬取代現實變成日常後,遠距的「共在」(co-presence)是否仍能實踐人際間的同理與良善?這些問題的解答有助於後疫情人心的回穩與社會秩序的重建。 歷經「負時代」所帶來的焦慮與恐慌,人們在適應後心態上也開始對新形勢尋求應對策略,找回自己對遭遇的自主感與控制覺,也對疫情在各面向產生的變化進行觀察和反思,近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自己的心理韌性如何強化,如何過更健康的生活,遠如人類文明是否過於快速,過於擁擠與狂熱,導致這場人與自然之戰,這些思考均有助於釐清每個人在這場戰疫中的位置。 老子古訓“天之道,利而不害”–當人類面對共同病毒威脅時,文明要取得進步,不應在經濟、外交或武力上互相征伐,而是竭力共抵自然威脅,共享進步成果的文明共生體。千年前老子之思路,仍能為疫情下的文明找到出路!
關鍵字
新冠疫情;負時代;社會心態;人的距離
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等級
,其他
會議性質
國內
校內研討會地點
無
研討會時間
20211001~20211003
通訊作者
國別
中華民國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