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論文名稱內政部OO兒童之家家童生活適應狀況調查與小團體介入初探
    年度104
    學期2
    會議開始時間2016-04-16
    作品名稱內政部OO兒童之家家童生活適應狀況調查與小團體介入初探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全部作者邱惟真; 陳育瑮
    作品所屬單位
    出版者
    會議名稱2016台灣臨床心理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 台灣
    摘要背景、目的: 本研究團隊於民國98年至100年針對內政部○○兒童之家之家童進行團體諮商輔導之介入,以學期為單位,三年計開辦34個小團體,包括支持性、成長、兩性互動、情緒探索、創傷撫平、分離準備、適應、同理心、家族成長、自我肯定、學齡前適應等團體,依不同團體之設計,採每週一次,每次約2小時,10-12次之團體輔導,每個團體約6-8名成員,由兩名輔導老師共同帶領。透過橫跨三年之小團體介入,調查家童之生活適應狀況,並探討以學期為單位之短期介入之成果為何? 方法: 以吳英璋(2009)所提供之生活適應調查量表(包括災後壓力反應、身心症狀、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自我效能等五個分量尺),針對不同團體進行前後測之調查並進行統計分析。三年蒐集到之前後測資料計199筆。 結果: 1. 施測對象在災後壓力反應、身心症狀、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自我效能等面向的適應狀況較921後所收集到之常模為差,且個別成員差異大。 2. 不同團體介入之成員在生活適應調查量表之適應狀況上沒有差異。 3. 團體成員在生活適應調查量表的前後測上沒有差異。 4. 施測對象在災後壓力反應、身心症狀、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自我效能等不同分量尺的前後測之間分別達中度相關,前測並具有對後測約20%的解釋力,可對其後續的生活適應狀況進行部分之預測。 結論: 安置機構成員之生活適應狀況普遍不佳,在災後壓力反應、身心症狀、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自我效能等面向的適應狀況皆較921後所蒐集到之常模為差,且個別差異大,需加強心理方面之介入與輔導。但經過三年之小團體介入之經驗顯示,短期之小團體介入並未對此生活適應狀況有明顯之效果,應考慮長期之團體(或個別)輔導之介入
    關鍵字內政部、兒童之家、生活適應、小團體介入
    使用語言繁體中文
    等級,其他
    會議性質國內
    校內研討會地點
    研討會時間20160416~20160417
    通訊作者邱惟真
    國別中華民國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出處2016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 C23,頁267
    置頂